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习儒堂 > 有奖征文

感悟孟子的“忧患”

时间:2014-08-17 14:37:17  来源:  作者:未知

 

    儿子读小学,有一次期中考试没考好,我按照一贯的“表扬式”教育法,只对儿子说:“好好分析一下原因,争取下次考好。”看得出来,儿子的心情也不太好。后来我发现,他在轻轻地念叨什么,凑上去仔细听,听出来了,那是一段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记得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地教他一些古人的好文章。这次,儿子大概觉得遇上挫折了,便用孟子的话在“宽慰”自己,虽然我觉得儿子在这时“用”得有些“牵强”,心中却很是欣慰。
    我记得青春年少时,在课本里读到孟子的这些话,我也有着深深地感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很快就背下来了。我们这些生长于乡村的孩子,虽然童年的生活不能说不幸,但农活的劳累和乡村教育的落后,使得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比城里的孩子付出得更多。记得那时缺乏学习时间,我就把课本随身带着,在干农活的间隙里,见缝插针地看。没钱买书,我就一页一页地啃《新华字典》,硬是啃下了大半本。到现在,我还保持着无论走到哪里,都带上一本书的好习惯。
    只有不安于现状,奋发图强,才能走出自己有为的人生。早年艰辛的生活经历,使我时时处于“忧患”之中,因为担心着自己没有“背景”,不努力,将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学习,我以前在学校学的是“企业管理”,工作后,我发觉自己学的知识根本不够,后来,我边工作边自学,克服种种困难,到浙江大学读完了法学本科。考入新闻单位后,我又开始参加新闻学本科的自学考试,通过三年多时间的深夜静读,拿到了毕业证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孟子”读得的忧患意识,将会伴随我的一生。因为我觉得,只有时时让自己有一种危机感,才会不断地去努力,去追求,去争取进步,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些“亮丽”的色彩。
    现在我常想,人的一生真正的不幸,是年少时没有不幸的经历。顺风顺水的生活,容易让人产生享乐思想,而缺少危机意识,一旦挫折和困难来临了,很快就会败下阵来,或束手就擒,或萎靡不振。所以当“颂歌”四起时,如果缺乏足够的警惕,如果没有一丝忧患意识,那么离孟子所谓的“死于安乐”,也就不会远了。
    人,只有时时有着忧患,在顺利时,想着挫折,在风平浪静时,警觉着水底的波涛,才能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再从大的方面说,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要保持一种“忧患”意识,要对生存环境的忧患,对社会发展压力的忧患,加强防范与预见,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居安则思危,思危则有备,有惫则无患。”
    读孟子的一生,觉得孟子的人生路,一样地走得坎坎坷坷。孟子的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幼年丧父,孟母历尽艰辛,才将孟子抚养成人。后来孟子周游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连连受挫,收效甚微,只好退而教学著书。孟子的一生,同样充满了磨难,然而正是这种磨难,让孟子始终“生于忧患”,正是这种“忧患”,让孟子自强不息,最终成就了在历史时空里辉煌的“孟子”。
    我读孟子,知道在“磨难”和“忧患”中成长的人生会更有为;知道“多难兴邦”,“忧患”能促使国家民族更为强大。
    古人说“半部论语”即可治天下,按照这样的说法,我想孟子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可以让我受用终生了。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