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习儒堂 > 有奖征文

大师的背影

时间:2014-08-17 14:37:17  来源:  作者:未知

 

大师的背影
郑纯方


 
    一个永恒的背影,叠印了二千余年。
    公元前336年,著名儒学大师孟轲乘着牛车来到大梁。来作甚?史称“游梁”。当然,他不是来旅游观光的,是来宣传他的儒学思想、他的治国之道的。他最希望见到魏惠王,最希望惠王能够采纳他的政治主张,是中原成为一片仁政的乐土,一个祥和富庶的国家。其实,这差不多也是孟老夫子的一个伟大而天真的梦想。
    但他笃信,道理可以征服所有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魏惠王也算是个有为之君,从安阳迁都大梁后,更改旧制,鼓励农民生产垦殖,“为大沟而引甫水”,水运水利随之而宏兴。此时,魏国出露了强盛的端倪。可惜在用人上,他显然出现了脚的食物。改革家商鞅,对他寄予厚望,献策强国,可是惠王由于再三始终下不了决心,贻误了良机。商鞅无奈,只好良鸟择木而栖,断然投奔了渐显霸气的秦国,当了宰相。想那惠王本该是一棵参天大树,奈何气度不足,坐视凤飞他乡。军事家孙膑,可以说是上天赐予他的一位天才,用其大略奇谋,天下指日可取也。但他又疑心太重,总怕他有不臣之乡,还是听信谗言,字段膀臂,弄得孙膑含泪弃魏投了齐国。此一失失在胸怀。齐魏马陵之战,魏军大败,名将庞涓自刎,太子申被俘,后来不得不献出河西之地以求苟安。学费如此昂贵,惠王思前想后,焉能不有太多的悔恨?
    他已经别无选择,只有“卑辞厚礼以招贤者,拜求富国强兵之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按说此时的魏王也够虚怀若谷了。
    真是天助魏也!孟轲的到来差不多是雪中送炭。
    大儒当敬,惠王不敢怠慢,选在城西灵沼(自然积水的一片大淖,魏王以为此水富有灵气)会见孟子,态度好生的虔诚。他向大师阐明了自己心中的困惑:“我不是昏庸之辈,却三次兵败,大将战死,太子被虏,国库空虚,愧对宗庙社稷,太丢人了。老先生不远千里光临小国,能教我什么有利于我国的办法吗?”这位大略雄才的孟夫子,偏偏有点儿小脾气,看不起魏王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思维,毫不客气地提醒他必须转换思路。一国之君言必称“利”,官员们会仿效着求利,庶民百姓也跟着重利,如此这般,国家就危险了!国君当以仁道治天下,做公正廉明之表率。若得天下归心,何愁“利”之不至?惠王理解不了孟子的深意,它的认识水平达不到那么高的横竿儿。惠王在心里盘桓了一阵子之后,没有采纳孟夫子的主张,所以魏国只能是面目依旧。
    惠王死后,新君即位,孟子诲人不倦,又满怀信心地去说服这位继任者。可是,这位新君还不如他的父辈,连一点儿王者之威也不见了。何苦对牛弹琴?孟子在大梁逗留了不到一年,落得个慨然一叹,只好又赶上那驾牛车,到别处去宣传他的仁义道德学说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夫子也有一个失误,他不了解他的宣传对象,不知彼也,只是一厢情愿。尽管你慈悲为怀,循循善诱,但对方不过是个自以为是的“夜郎之君”,再好的学说,再好的雄图大略,它没有能力接受也是徒劳枉然。惠王与礼贤下士的信陵君的胸怀见识差了一大截子啊。
    《孟子》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个历史故事,读来妙趣横生。但是,孟夫子走了,怀着失望的心情愤然离去了。也许,大梁城不是他的福地,魏国也没有种植生长他文化思想的土壤,因此与一种历史的机缘失之交臂。后人望着他走向历史深处的背影,总是不由自主地一声叹息:开封,曾经多么遗憾地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呀!尊重知识和人才,决不是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什么时候都沉重无比。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于是,我又想起了那个兴于宋而今已颓败的“游梁祠”,的确应当重新修建来。作为一处不应漠视遗忘的人文胜迹,睹物遐思,借古鉴今,它会告诉你很多很多。
    时光像一片云,悠悠飘过;
    历史像一页书,温故知新。
    也许,那个可敬的背影还在我们的视线里踽踽远行……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