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峄山 > 峄山碑刻

峄山摩崖刻经

时间:2014-08-17 15:11:17  来源:  作者:未知
        峄山摩崖刻经有两处。一处为妖精洞刻经,位于峄阳乌龙岩上妖精洞口西侧石壁之上。因有佛经刻石,妖精洞又名佛经洞。刻经隐蔽在奇石之中,极难寻觅,石壁陡立,极难拓摹。刻经东向,上部石崖微向前倾,刻面纵3.8米,横2,6米。经文8行,每行14字。字径23厘米。为董珍陀所刻。经文前题名1行13字:“口(斛)律太保家客邑主董珍陀”。经文为《般若波罗密陀经》: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密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州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如法界无有分文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无密无名菩萨摩诃萨行处非行非不行处无念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
    另一处为五华峰刻经,位于五华峰插天石西侧之石壁上。经文刻面纵2.0米,横3.6米。经文11行,每行10字。字径23厘米。由于石面风化剥蚀严重,现仅可辨识出20余字。内容亦为<般若波罗密陀经)。因刻经上部有明万历时罗景书刻“光月霁月”四个行书大字,使部分经文被毁。
    峄山摩崖刻经与邹城市铁山、岗山、尖山、葛山摩崖刻经通称北齐、北周时期五山刻经,是北朝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五山刻经是全国摩崖刻经最为集中的地方。千百年来,邹城刻经一直沉寂于山林,无人问津,直至清康熙时方有人注目。其刻经的传播和研究工作也很零星,而峄山刻经之发现则更晚,直至80年代中叶,峄山开发建设时才得以考察论证。五山刻经就其书法价值而论,正如康有为所说:“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擘之极轨也。”书者以篆、隶、楷三法合理地取舍贯通,创造出书史上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堪称我国书史上一绝。它是人、艺术、自然高度结合的产物。1992年2月齐鲁书社编辑出版了(山东北朝摩崖刻经全集)。《邹县摩崖刻经》(邹县后改建邹城市)一书即是这个集子中邹城五山刻经的单行本。至此,方使这一艺术瑰宝展现于世。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