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圣地游记 > 心情驿站

被淡忘的孟子

时间:2014-08-17 14:26:17  来源:  作者:未知

 

                        作者:刘武;文章来源:孔孟之乡网
                        一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何处不销魂”,这是我曾醉心的一种游历方式。不过,如今远游的机会虽然不少,但多数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或公事,那种放浪形骸的洒脱却难以感受。

                        在4月初北京被风沙弥漫的那天晚上,我眯缝着眼睛,屏住呼吸独自上路,坐上夜行列车。“哐当哐当”封闭的车厢使人终于可以躲避沙尘的侵扰。我想象列车从沙砾的包裹中疾驰而出,把我带入无风无尘的夜梦中,如同进入时间隧道。
                         
                        我去的地方是“邹县”,在鲁南。凌晨6点不到,列车把我抛在一个小站。这时,天已微微发亮,接站的人把我送到“择邻山庄”。我笑道:“择邻而居,好名字。”

                        那是一家倚山而建的宾馆,房间果真“开门见山”。邹县有4座小山,这是其中一座,名叫岗山,只可惜嶙峋怪石之上只有稀疏的一些矮树,刚刚绽出绿芽。

                        二
                           
                        几年前,邹县改名邹城市,但列车时刻表和车票上的站名却依然如故。我在睡梦中经过孔子的故乡曲阜,那是个游人如织的地方。相比之下,毗邻曲阜的邹县却少有人知,改名之后可能知道的人更少。曲阜有孔庙、孔林,邹县则有孟庙、孟府,也有孟林,因为这里是孟子的故乡。

                        当年邹县与曲阜合称“邹鲁”,并被誉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而今“新儒学”风行海内外,孔子盛名依旧,但孟子却好像被人淡忘,少有提及。

                        最后看孟子,大概还是10多年前上大学时。孟子见梁惠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格言仍清晰可忆。想来这是从前妇幼皆知、童叟能诵的俗语,但如今记得的人大约不多,或许早被当成“传统道德”扔到鞋底子后面去了。

                        孟母三迁,也是人们从前津津乐道的故事,几岁的小孩便会熟知。现在人们倒是颇喜欢迁居,也讲究住所的小区环境,只是邻居是谁好像都懒得打听,当然不管他是屠夫还是吹鼓手。邹县城内原有三迁祠等,不过大都只剩遗迹。倒是孟庙中仍矗立着“母教一人”碑等,其中“孟母断机处”、“孟母三迁祠”碑还是大清康熙皇帝的手迹,不难让人回想2000年后孟子曾经享受的荣耀,连他妈妈都让皇帝欣然题词。

                         三
                        我去孟庙、孟府时,里面颇有些冷清。当时邹县正举办一年一度的岗山庙会,熙攘的人群几乎把山坡都填满了,庙会里卖的不过就是一些小摊小贩的零碎商品,但人们仍然兴致盎然,图这点热闹,而且一闹便是整一星期。

                        对邹县人来说,孟庙、孟府是给外来人看的。我信步其间,倒觉适得其趣。无人喧闹的庭园仿佛把我带回久远的历史之中,使我能够静心体味古代建筑的韵致,想象一代圣贤的落寞与荣华。

                        我一直认为,浏览古迹最好避开喧嚣与繁杂,这样才能使心灵真正走入历史,感受当时的那种氛围和气息。古老的建筑本来都是有生命的,在宁静的审视中,它曾经的堂皇和生机便会悄然复活。

                        孟庙、孟府始建于宋、元时期,后经历代多次修缮。庭园中森森柏树大都苍劲依然,历数百年风雨,见证风华。宋、元之后,孟子才被追封为“邹国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不过这盛誉晚来1500多年,只是便宜了孟子的后代。如今八思巴的追封石碑仍然存放在孟庙启圣殿前,与庙中的200多块碑石混同在一起,早已失去了当年刻石铭碑时的庄重。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