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孟子网|注册 |登录
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圣地人文 > 风情逸事

不耻下问

时间:2014-08-16 23:42:16  来源:  作者:未知

   

    孔子是个巽常好学的人,他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对知识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相传孔子学无常师,曾学琴于师襄,学乐于苌弘,问礼于老聃。
    孔子渴求知识,知识面很广,对礼、乐,射,御(驭)、书、数样样精通。他的知识来源,一是借助于古籍,即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二是向整个社会学习。他之所以能“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就是向前人学习的结果。他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向社会学习的真实写照。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也是他虚心向社会学习,不耻下问的表现。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便称,为太庙。周公姬旦曾受封于周武王,是鲁国最初受封的国君。因此周公庙起初称作太庙。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发问。有人感到奇怪,便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了这话,就说:“正因为我不耻下问,才能知道的事情多一些,这正是礼呀。”
    孔子一生都在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直到晚年仍然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常同众弟子一起商讨、钻研问题,一边教学生,一边加深、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他用的是启发式的教学法,在教与学等方面总结出了许多好经验,比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他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至理名言,直到今天不仅广为流传,而且普遍被采用。因此,被后人称颂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